nn
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删减《弟子规》折射教育惰性

http://www.stdaily.com/ 2011年01月10日 来源: 科技日报 作者: 徐玢

  科技观察家

  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这应该是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语句。然而承载这些经典语句的《三字经》,近日却被有的地方教育部门限制全文背诵,《弟子规》等传统国学读本也遭不同程度删减。这样的举动自然引起热议。诸如被删减、限制的内容到底是精华还是糟粕?其实在我看来,删减限制的举动中更值得深思的,是由此折射出的教育惰性。

  从限制、删减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的角度看,无非是认为有些内容传达了错误的思想,不利于学生成长。而潜藏其中的逻辑,便是将教育定位为向学生传递正确的思想。抛开被删节、限制的内容是否糟粕不论,把那些被认为不正确的内容删除、将错误观点与学生隔离,就能成为成功的教育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企图用删除之举确保所传递思想的正确性、确保教育的成功,便折射了长时间来我们教育中一种惰性:满足于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,告诉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,却忽略了如何让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、判断的能力。毕竟,授人与鱼比授人与渔更简单轻松,也能更快见“成效”。

  删节限制之举被不少人士称为“与时俱进”。然而,即使这种删节限制确实毫无偏差地去糟粕存精华了,我们社会变化之迅速,却显然不是“与时俱进”地删减教材内容所能应付。看看年轻人步入社会时的那些阵痛,就不难理解这点。学校教给了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,然而社会的复杂、社会的变迁,却不是简单的几条准则能厘清。教育的目的,不应仅仅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,而是要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。

  对一个好的教师而言,世间万事万物都可能成为他的教材。因为对他而言,这其中都包含着行为准则、自然规律。而从中演绎出对世界、对社会的理解,正是向学生展现独立思考过程的最佳机会。从这个角度看,删减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实属多余。而真正值得思考的,是我们如何才能拥有更多优秀的教师,如何才能贯彻“授人与渔”的教育理念。

  比是否糟粕更重要的,是独立思考能力。比是否删减更值得注意的,是教育惰性的根深蒂固。

(科技日报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